带着超市重返年代 第517节
作者:夭白      更新:2024-05-15 08:46      字数:3948
  二奶奶一撇嘴:“就他那个老东西,要了一辈子的脸面,老了老了,现在得了这么个病,他心里头也是过不去呢,不是跟自己较劲嘛!现在也好,有这么个东西,他至少不用担心丑态让小辈们都看见了。”
  苏小软其实是有些担心的。
  二爷爷和二奶奶的岁数都不小了,就连国安堂伯都是过了六十的年纪了,真是没剩下多少日子好活了。
  苏小软的空间里有蜂王浆冻干片,这玩意儿卖得挺贵,一天吃上一两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不仅女人吃了好,男人也是可以吃的,据说是能提高免疫力,苏小软也不知道真假,反正最近两年苏奶奶和赵红梅都一直在吃,肉眼可见的衰老速度是慢下来了,而且苏奶奶的身体也一直很好,平时连个感冒都不会得。
  除了这个,苏小软那里还有不少的人参蜜片,这玩意儿的效果应该也不错。
  苏小软干脆就拆了外面的包装,弄了一个普通的布袋子装了大概有两百片,然后送到了苏国安家。
  “伯伯,这是人参蜜片,我一个朋友弄的,这都是好东西,一天吃上一片,或者是用水冲服也是可以的,据他说这个可以补充气血,还能提供人的免疫力啥的,总之就是能让人活得好活得久,您让二爷爷和二奶奶都吃着,我跟朋友说了,让他再帮忙弄一些。这一包也够他们吃上三个月的了。”
  苏小软说着把东西塞过去,又道:“等回头他再多弄一些,您和伯娘也一起吃。以前我家里也有,我奶奶和我娘都吃着呢,我爹没吃过,不过过年的时候您也看着我娘了,是不是不显老?”
  苏国安仔细一回忆,好像赵红梅这几年的模样就没怎么变过,而且人家的头发也一直都是黑的,好像还真是越活越年轻的感觉。
  “那行,我谢谢你了软宝。这东西可不便宜吧?”
  虽然苏国安没记住名字,但是人参俩字儿他还是听着了。
  人参可是好东西,那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
  “伯伯放心吧,都是朋友,我帮他的忙,他也帮我的忙。反正这东西不错,就是小孩子不能吃,别以为是甜的就给小孩子啊!”
  “知道知道,这有人参嘛,那指定得是老年人才能吃的东西。”
  “孕妇也不能吃。你把东西收回了,等回头我再问问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帮助老人提高抵抗力的,到时候我再给你们寄回来。”
  苏国安心里头这叫一个激动呀!
  亲孙女怕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看看软宝,对堂爷爷堂奶奶都能这么尽心,好东西不要钱似的往外拿,这样的好孩子,上哪儿找去!
  “唉,让你费心了,多少钱我们给,不能让你既操心还花钱的。”
  “真不用!”
  推脱了一番之后,苏国安还是给了苏小软一百块钱。
  “就算是这个东西不要钱,那轮椅也是要的。你拿着,别嫌少。我知道这东西不好弄来,别说我们没有门路,就算是有门路,买这么一辆人家也未必愿意答理我们。你是好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好孩子吃亏不是!”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苏小软也不好再拒绝,接过钱,琢磨着回头在空间里再好好扒拉扒拉,看看有什么东西是能拿出来吃的。
  现在的营养品,好像最贵重的就是蜂王浆了。
  苏小软眼睛一亮,这东西她有呀!
  虽然后来人们基本上都不喝这东西了,但是不代表就没有人卖了。
  第827章 你打算回来?
  苏小软托王兴在省城买了一些老年人奶粉和麦乳精,这都是托关系才能弄到的,整箱整箱买的。
  苏小软把东西送到了敬老院,跟江红旗和李丽在一起说话。
  “这些都是好东西,你们记上数目然后入库,这东西虽然好,但也是有保质期的。麦乳精和奶粉你们按照之前咱们请的营养师的吩咐给老人们用,好东西也得定量,不是无限量随便吃喝的。”
  江红旗点头:“我明白,你放心吧。”
  “软宝,这得花不少钱吧?其实咱们这里弄的菜谱啥的都不赖,这东西也没必要吧?”
  李丽是真心疼钱了。
  虽然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但是李丽瞧着也心疼,这孩子咋这么大手大脚的呢!
  苏小软笑了笑,解释道:“这东西也不是一直都有的。刚刚进来的老人们身体大多不太好,吃东西也吃不了太多,这个可以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这样咱们还省了医药钱呢。等过上一阵子,他们的身体都调养地差不多了,就可以停了这些营养品,以后如果再有新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咱们可以再单独给这些老人用,这个都有具体的章程,回头我给你们一人弄一份儿。”
  江红旗点点头,在他看来,这些老人少生病,他们这里的任务就能轻松许多。
  而且看病要花的钱可不是一瓶营养品就能抵消的。
  现在的老年人只要是去做体检,谁身上没点儿毛病?
  这样也好,他们既然做了这件事,就得把事情做好,不能让人诟病。
  “行吧,你们先在这里忙着,我回去了。”
  车里后备箱还放着不少的营养品呢,苏小软是根据几位老人的量准备的。
  苏奶奶不需要这些,苏小软给她用的都是最好的,当然也是不能拿出来的。
  车子里的都是给二爷爷家准备的,而且是准备的四人份儿,连苏国安和王梅也都有。
  苏国安见她又弄来这么多的好东西,别提多震惊了。
  这东西贵不说,关键是还得要票呢,她上哪儿弄来的?
  “伯伯就别问了,反正都是正路子来的,而且这些东西买都买了,您还想着让我退回去呀?”
  苏国安一噎,他原本的确是想着让苏小软把东西给退了的。
  现在倒好,一句话就把自己给堵在这了。
  “软宝,这花了多少钱,我给你。”
  苏小软摇头:“不用,这是给敬老院那边准备的东西,因为量大,所以对方多送了几瓶,我们家里有,这东西就给你们送来了。都是老年人用的,您和伯娘也能一起吃,别亏待了自己。”
  这话说得一旁的王梅都差点儿掉眼泪。
  这孩子咋这么知道心疼人呀!
  “麦乳精多出来了四罐,奶粉多了五袋,不过这个老年人专供的奶粉,小孩子最好是不要喝。”
  “行,我们都记住了。”
  虽然苏小软说不要钱,但是苏国安也不好让她白忙活,走的时候,又给她拎上了几条鱼和一大块牛肉。
  “这牛肉是咱们蘑菇厂那边的供应商送来的,我们家也吃不完,正好你带回去做炖牛肉。”
  苏小软也知道不拿他们肯定是不会甘休的,只能接了过来。
  晚上,苏小软就吃上了炖牛肉和酸菜鱼。
  家里头人多,菜都是用盆装的,照样给吃个干净。
  苏向东除了跟以前的老同事们搭上关系,更多的时间还是到处看,有时候是让人开车带他去,有时候就是自己骑着车子转悠。
  偌大一个高县,不能就指着一个镇子来养活。
  虽然他们这个镇子是现在全县纳税最高的镇,但是其它地方也不能忽略了。
  而且,现在正值改革的春风,不管是做什么,只要不违法,只要老百姓们有这个积极性,那就应该扶持。
  苏向东和苏小软两人的侧重点显然是不同的。
  苏向东身为曾经的干部,他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整个高县的老百姓,而且想的是要让产业更丰富,不能只依靠一两家企业就来养活整个高县。
  不得不说,站的位置不同,考虑的角度不同,看到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晚上,苏向东和苏小软一起坐在屋里吹着电风扇,然后互相交换着信息。
  “高县的起点还是有的,跟周围的几个县来比,高县不算穷,而且因为张书记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修路和扩充基础设施,所以我觉得高县目前的招商条件是最好的。”
  对于这一点,苏向东也是认同的。
  好的路,好的投资环境,都能为高县加分。
  “软宝,咱们高县和其它几个县比起来,你觉得有什么优势吗?”
  苏小软认真想了想,摇摇头:“除了道路比他们要好一些之外,目前我看不到其它的优势。”
  毕竟都是一块儿长起来的小县城,能有多大的差距呀!
  苏向东点点头:“我觉得咱们高县的社会风气是比较好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对待敌人,咱们肯定是毫不手软,但是对于一些犯了错的人,咱们高县也不是没有包容心的。”
  “哥,你这阵子都在各处转,甚至还到了地头上,你是想着毕业以后要回来工作吗?”
  苏向东的眼神微闪了一下,一旁的赵英子放下笔,也抬头看了过来。
  赵英子跟苏向东是一起长大的,又结婚多年,能不知道他心里头在想什么?
  “你要是打算回来工作,那我也要回来,咱们夫妻总不能两地分居。”
  苏向东却是一脸认真地看过去:“为什么不能?英子,我知道你是怕我身边没人照顾,可是咱们还有孩子呢,放眼全国,哪里还有比京都更好的教育资源?如果你也跟着一起回来了,那孩子们怎么办?”
  赵英子愣了一下,随口就道:“不是还有爹娘在京都吗?”
  第828章 那就去
  苏向东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爹娘都有工作要忙,而且他们年纪大了,孩子的学习方面也是帮不上忙的。再说了,隔辈亲,如果孩子们犯了什么错,爹娘也只会偏袒他们,这容易把孩子的性子给养歪了。”
  赵英子撇嘴道:“那软宝自小还跟着奶奶长大的呢,软宝咋没养歪?”
  苏向东一噎:“那能一样吗?爹娘也是在身边的。再说了,软宝之前也不是没有犯过错,奶奶一直护着,险些酿成大祸呢。”
  他这么一说,赵英子和苏小软都第一时间想到了当年的事。
  如果不是苏小软一门心思地想着维护余占松,他们家那会儿的日子也不会这么难过。
  苏小软略有些尴尬地咳嗽了一声:“大嫂,我哥说的也没错,孩子最好还是跟在父母身边教育着才好。不过,哥你真地想回高县?我觉得你留在京都并不难呀。”
  苏向东笑了笑:“我知道留在京都并不难,可我还是想着能在基层做一些对老百姓们来说有帮助的事。我本来就是从基层上上去的,不能因为在京都住了几年就忘本了。”
  苏小软沉默了一会儿:“因为张书记要调职了?”
  这才是关键!
  苏向东没有说话,有些事,现在也不方便说地太清楚了。
  看他这个反应,苏小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十有八九就是大哥觉得这也算是一个机会,既能让他回来为老家做些什么,同时,也能为自己积累一些人脉和经验,这对于他以后的仕途,那指定是有帮助的。
  “大哥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咱们就早做准备。嫂子,我哥说的也没错,你留在京都,还能多照顾孩子们,吃穿方面倒是其次,主要是孩子的教育不能松懈。成绩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品行,不能坏了咱老苏家的名声。”